个性是做别人做不到的事
解决寝室矛盾的时候,有好多学生总是觉得辅导员不理解她们的处境,总是强调自己的个性,总是想要别人去理解她,而不是相反。但个性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,以自我为中心是自私,是一种需要摈弃的不良品格。而个性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先锋词汇,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当代大学社对“个性”的理解还不够统一,大部分人甚至对“个性”一词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。
作为名词,“个性”一词比较中性,没有什么争议,就是概况社会个体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。可作为形容词,“个性”一次一般不是褒义就是贬义,肯定不是中性词。当一个人做了一些别人不能理解的,让别人感到疑惑的,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事情时,这个人还振振有词,不觉得自己做错时,别人说这个人“好有个性”,这是贬义的。当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留名,或者做了别人难以做到的或害怕去做的事情,别人说这个人“好有个性”,那就是褒义的。
在当代大学社的教育过程中会发现,学生个性很强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。这个课题是一个即成事实,是无法改变的,也是新时代创新的动力源泉,没有个性,就不会有创新。所以,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社正确认知个性发展,是一个重要课题,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褒义的“好有个性”。
当代大学生一般会从服饰、语言和兴趣爱好等外显的方面来表达个性,而内在的个性塑造确是缺失的,因此在老师或者家长眼里,她们的“个性”都被归类为“幼稚”,这就不是个性了,是普遍性了。
幼稚的意思,是指成人思想不成熟,见识不够开阔,看问题难以洞悉实质,心智未开,总是喜欢主观想象。从大量接触网络虚拟世界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,很多都失去了理解别人的能力,或者说是懒得理解别人,也就是现在所谓的“社恐”。现在的大学生,不愿意去理解别人,不愿意跟别人交流,只考虑自己的想法,在自己的想象中考虑问题,很难听进去成年人的劝导。而她们却把自己的这种表现称为“有个性”。
这就是对“有个性”错误理解,真正的“有个性”从来都不是从自我封闭中培养起来的,犹如真正的勇士,其实是经历过不幸仍然能够热爱生活的人。而“个性”,也是要从理解他人、理解社会中来的。
如何才能拥有理解他人、理解社会的能力,这就需要让学生接受社会化,认识到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意义,形成概化他人的自我意识。概化他人的自我意识,也就是说学生要知道,身为一个社会人,是要承担社会角色的,一些普遍的社会交往规则是要学会的。
第一,借助课程思政、讲座、学生活动等,树立个性典型,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什么是“酷”,什么是真正的“有个性”。个性不是那些表面很张扬,但是遇到事情根本没有解决逻辑和解决能力的、只会制造麻烦的人。
第二,在不同阶段的班会课上,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讲授“个性”的内涵,让学生从意识上清晰觉醒到,个性是一种精神气质,是一种心理特征,不是表面的特殊性。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,是一个有独立思想、独立判断,又能良好适应社会规则的人。
第三,要发挥朋辈效应、学长学姐效应。用身边的优秀案例感染学生,让学长学姐用学生之间独有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个性观念。
总之,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,个性不是轻松就能获得的,是要再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,从深层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。